第(1/3)页 【评价E级·得零分】 …… {最先提出有必要给本土鸦片种植业以生存空间的,是对林则徐禁烟持有异议的太常寺少卿许乃济。} {在许看来,鸦片是禁不住的,倒不如让鸦片贸易合法化。如此,政府既可从中征税获利,又能制定政策规范贸易。} {而1847年,已调任陕西巡抚的林则徐,也改变了自己的“鸦片观”,与许乃济成了“同道中人”。} {在给友人文海的回信中,林则徐说道:“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此时的林则徐,担忧的是那些吸惯了洋烟的人,不能回心转意支持土货,“第恐此种食烟之人未必回心向内耳!”进而导致白银的流出。} {……历史的两面性,屁股决定脑袋。} {曾几何时,反对禁烟的被朝野内外集体唾骂。世易时移,转眼却换作了主张禁烟之人吞吞吐吐。} {禁烟的阻碍,只因政府恃为利源而不肯舍弃。} {大多数国民陷于万恶毒害中,清廷放开本土鸦片种植须负主要责任。} …… 大汉。 刘邦看着天幕里那充满讽刺意味的话,叹气道: “人穷志短,国穷一样志短。” “本质还是国家太弱了,打又打不过只能饮鸩止渴。” “贫穷让人变得短视。” “因为只是活下去就已经是拼尽全力了。” 刘盈忍不住,义愤填膺道: “那所有人就都忘记了鸦片危害性么?” “还是说他们根本就不在乎鸦片给百姓带来的巨大伤害!” 在场人都心知肚明。 清朝只考虑了贸易和财富,没考虑粮食和健康。 百姓从来不是他们的基本盘。 …… 炎汉·光武帝时期 刘庄从具体事物上着手,分析道: “如今清朝天下已多种罂粟,无视这一既成事实再去禁止种植,不过是徒为番人牟利,方便胥吏们去民间敲诈勒索。” “为今之计,只有暂行弛禁罂粟,等以后进口鸦片越来越少,再推行政策严禁鸦片种植。” 刘庄的逻辑,刘秀与阴丽华听得明白。这一主张无非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对鸦片征税只是手段,禁烟才是终极目的。 “你想以征为禁和寓禁于征。” 刘秀缓缓道: “想法很好,但就具体的实施而言,这一做法只会造成两害相权取其重。” 刘庄仔细听着。 “只因地方官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寓禁于征只会成了幌子,他们会鼓励乃至逼迫百姓种鸦片以扩大税源。” “这是他们的第一目的,甚至是唯一目的。” …… 大唐。 已经回来的李世民冷笑一声: “政策上放开本土鸦片的种植,是因为朝廷深知鸦片弛禁每年可收巨款。” “从一开始,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征税,而非在于禁烟。” “漫山遍野皆是罂粟的山西,发生过饿死四五百万人的人间惨剧。在他们眼里确是一文不值。” 在朝廷收入与民众温饱之间。 最高决策层与地方督抚,均一致选择了前者。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已经没有人去再提了。 …… 天幕上。 在大清帝国的上空,一道尖锐的声音宣告着帝国主人的意志: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 “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 …… 【后世影响:自戊戌变法后,光绪就一直被软禁,天下大事操于慈禧一手。】 【八国联军之役后,慈禧以内外情势危迫,乃标榜推行新政,企图挽回人心。】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月29日,慈禧发布“预约变法”上谕。大概内容是说:全国官员可以就大清的方方面面,如民生、学校、军政等,提出富国强兵的改革意见。】 【新政诏书发布后,山东巡抚袁世凯首先提出有关新政的对策。接着,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上了三个奏折(通称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提出“育才兴学”“整顿中法”“采用西法”三个方面建议,得到慈禧称赞。】 【这三折,成为此后新政变法的总纲。】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