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但元廷还很有实力的现实,让他不得不妥协。 而朱元璋自己倒也不是那种胶柱鼓瑟的人,也会根据现实情况来,也会暂时隐忍。 要知道,历史上的朱元璋就特别隐忍。 比如他对胡惟庸是真隐忍到万事俱备后,才对其动了手,以至于胡惟庸都一度认为朱元璋真的很好诓骗。 不过,朱元璋不得不承认,他现在不得不对乡宦妥协,依旧跟他所在的郭氏义军内部人心不齐有关。 尤其是,自己父帅郭子兴气量过于狭隘、目光过于短浅,所以才让整個郭氏义军,在起事初期,就出现各种内部问题。 如今,甚至连自己父帅的亲生儿子,都跟他的小舅子联合起来,不听其命行事。 这让朱元璋开始确认自己父帅郭子兴的确是有大志无雄才的人,而章先生选择出去,无疑是对的。 当然。 朱元璋也承认,郭子兴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固然与他个人有关,也与他身边的那些地主官僚阶级出身的小人脱不开关系。 这些人阻止义军壮大的方式很隐晦,而只会显得是在为义军好,是为了让义军上下权力统一,所以才挑起内斗与制衡,但结果却的确是在让义军会在内耗中,无法迅速壮大,乃至可能力量被削弱进而被胡元成功剿灭。 如今,朱元璋在看了章诚给他的书,在根据现实情况认真分析后,也越发笃定这些地主官僚的人的确是落后而反动,做的事,很多时候,的确是在一边讲仁义道德,一边又在让父子反目、兄弟相残。 为此。 朱元璋也对滁州的乡宦多了些谨慎,尽管他不得不暂时对他们妥协。 尽管朱元璋现在为郭氏内部上下不合而忧愁,但他眼下好在已经从滁州出来,在和州独立发展。 所以,他接下来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上。 在逼着乡宦拿出粮食来后,他一方面开始招募青壮,训练新兵,一方面则开始招募流民,开垦荒田,给其谷种农具,让他们恢复生产。 “乡村包围城镇。” 朱元璋看着章诚曾经给他的来信里的内容,念了一句,然后就很有感悟地点了点头,并道: “章先生到底是章先生啊!” 而接下来,朱元璋也同章诚一样,将主要发展精力放在了乡村,为此,他还希望章诚能给他派一批熟悉乡村政权建设与善于动员百姓的人才来和州。 章诚正好在去年腊月大规模培训了一批,也就给朱元璋派了一批大同社的人才过去。 而接下来。 章诚和朱元璋便一个在滁州北边的瓦梁垒发展,一个则在滁州南边的和州一带发展。 而且,他们皆以大同社的人为骨干官员,在乡村宣传大同理念,发展生产,建立组织,训练兵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