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听到这话的朱棣、朱高炽和黄俨,顿时愣了一下,但并没有扯谎,而是坦然的承认了。 见此,那面摊老板终于是明白了什么,然后说道:“几位可能有所不知,如今这城里头花的钱已经不是银子了。” “不是银子了?” 这面摊老板刚说了这么一句话,老头子朱棣便已经忍不住的反问起来。 那面摊老板也是实诚,当即便点了点头,然后笑着说道:“对,从前这城里头使的银子啊,铜板啊,现在已经不再用了。” “虽然还有些人在用铜板和银子来花,但这价格已经是对不上了。” “按照衙门和钱庄给的兑率,如今的铜板和朝廷发的宣德钱币是一兑五的汇率。如今五个铜板才能换一毛的宣德钱币。” 听着这名面摊老板的话,朱棣和一旁的黄俨这才反应过来。 怪不得这店家说这十几枚铜板的钱不对呢。 这要是按照这么个兑换的方式来看的话,这十几枚铜板也就是以往两三个铜板的价钱。 这么看肯定是不够的。 若只是一个寻常百姓,在听到这名面摊老板的话后,自然也就明白了。 要么给更多的铜板,要么就直接付宣德钱币。 可是,朱棣显然并不是寻常的百姓。 他所想的,肯定是比这名面摊老板想的更多。 比如在那钱庄和衙门的所谓兑率。 一比五。 以前的五枚铜板,如今只能当作一枚铜板来花,这百姓能够愿意吗? 这不是平白的将自家的财富和缩水了吗? 别说是百姓不可能愿意了,这要是这么搞,天下人不造反都是好的了。 想到这里,朱棣不由的便看向了这名面摊的老板,问道:“店家,我们确实是刚刚进城来,并不清楚这几那是,这差出来的银钱,我给你补上。不过,店家,有一事我还是不明白。” “要是这么搞下去,岂不是说我们手里的这些银钱都平白的少了五倍吗?” “朝廷这么做,就没人反对吗?” 听着朱棣问的问题,那名店家却只是一笑,说道:“客官你有所不知,朝廷有明文规定,凡是本朝铜币和金银,除了可以直接到钱庄或者衙门兑换外,朝廷之前还给了所有人一个政令,在三个月内将银钱兑换成宣德钱币的,都可以按照原本的价值兑换。” “如今之所以兑率成了一比五,是因为距离朝廷要求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了。” “不过客官你也不要担心,不管是你家中的那些铜板还是银子,只要是老的,不是新铸的,都可以直接到衙门出示当地官府的户籍,以及衙门的证明,也一样可以按照1:1的兑率来兑换。” “但必须是偏远村庄的百姓才行,要是城里的,就不行了。” 听着这名面摊老板的话,朱棣虽然对朝廷的这些政令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但是也大概的听出了些苗头。 按照这名店家的话,朝廷显然是考虑到了很多的事情后,有分别对应各种情况的政令。 只要按照朝廷的政令做事,就不会有太大的亏空。 反之,一味的抗拒朝廷政令,所造成的损失自然是没有人管的。 不过,朱棣听明白是听明白了,但心里头的好奇更盛了。 当初在朝廷推出这么一个政令的时候,他朱棣也是知道的。 这些事情东厂的探子都有消息传回来。 当初他并没有当回事,推出新的钱币,这种事情历朝都有,所以他只当作是一件寻常的事情。 也不认为朱瞻基那小子能改变历朝历代都面临的困难。 不认为宣德钱币会得到民间百姓的支持。 可是从今日这名面摊老板的事情上他突然发现,这些城中的百姓似乎对这样的政令并没有任何的反对。 相反,言语之间还挺支持的。 这就让他不理解了。 这历朝历代的百姓对于白银黄金依赖和看重,到了朱瞻基那小子这里就变了? 百姓们都转了性子?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朱棣立马便将自己心底的好奇问了出来。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