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速不台倒不是说杀红了眼,必须西征,只是作为一个武将的自身考量,目前对他而言,这是他最合适的选择。 有道是:将军难免马上死,壮士期盼裹尸还。 到了速不台如今这把年纪,人生,他已经看得十分透彻了。 速不台深深明白,这次西征就是他最后一次踏上征途,只要回去,之后就再没有这种机会。这不是他的能力不行,只是因为他老了。 速不台老将军戎马一生,一生征战中,他光辉过,也失落过。一生为了蒙古帝国的崛起,弄得满是伤痕。 他的主人,他的朋友,一个个相继在战场上离开。他或许,也是想和他们一般死在战场上,完成自己军人的宿命。 最终,争执不下,速不台和拔都,再次红了眼。 速不台开始就像一个年迈的狮子般不断大吼大叫,试图维持着那最后一丝倔强。 拔都一开始对速不台的态度还十分不理解,两人针锋相对,和速不台发生了几次口角。 可渐渐地,拔都终于琢磨出味儿来,随即轻轻摇头,暗暗发出一声叹息,看向速不台的眼神越发敬重几分。 不过,局面还是不可避免的,一度陷入僵持。 整整三天时间,在拔都的游说下,几十名贵族将领到速不台帐内进行劝说。 不过,最终这些人,都被暴怒的老将军轰了出来,弄得好不狼狈,丢了个不大不小的人。 实话说,章邯打死也没想到会经历这么一出,看着面前紧闭的帐缦,还是有些发怵。 要不是昨晚拔都亲自拜访,许诺不少好处,章邯他自己也有尽快结束西征的意思,这个破差事他真不想接。 不过,就算到了门口,他也不知道能否劝住速不台这个倔强的老头。 章邯眼神有些迷离; 记得在前世的时候,他住在农村的爷爷也是如同速不台这般。 章邯爷爷年轻的时候是村里的大队书记,70年代没分地,就是田里的一个好手,被评为先进干部。 因为他爷爷小时候读过几年书,比村里的大多数人都多些见识,且本人是个热心肠,所以特别受欢迎。谁家但凡有个困难,他爷爷都是最先出现的那个。 时间久了,渐渐就赢得了村民们的普遍敬重。 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吹满中华大地,万物经发,市场经济的车轮开始滚滚向前。 章邯爷爷作为村里的当家人,看到去大城市的人回来,都改变了贫困的生活,毅然决然带着村里的几十口子壮汉,乘火车到南方打工。年底回来,众人大包小包,着实让村民们刮目相看。 听人说,那时爷爷是村里最神气的那个人,但凡随便出去溜达一圈,光是香烟就能夹满一耳朵。 时间的车轮不知觉到了二十一世纪。 章邯父亲在县城做了一些小生意,慢慢积攒些财富,买了商品房安了家。他们几次回老家接爷爷来县城享福,可每次爷爷都是只是住几天,就推脱说生活不习惯想回老家住,那里舒服,人多。 章邯当时很不理解。在他眼中,明明城市的田间更好,生活得更惬意,爷爷为何总是惦记家里的那几块菜地呢?哦,这是爷爷每次要离开说出的最坚定理由。 到了20年代,中国的经济高速腾飞,全国人民的生活条件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章邯也上了大学。 每年假期回来的时候,都能看到爷爷每天早晨天不亮,就会挑着几十斤的水桶,一遍一遍,浇他的那几亩蔬菜。 有时候,章邯想要上去帮忙,都会被爷爷笑呵呵用一句,你还在长身体,别压坏了给拒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