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生命的形态-《心胜于物,超凡入圣》


    第(2/3)页

    而如今长久的处于太空之中,这种基因顿时被激活了。

    这种情形似乎是对思维进行的一种保护,长久的孤寂很容易侵蚀灵魂,让人变成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于是人类发明出了冬眠技术去应对,而那些本身便可以进行星际旅行的物种自然也有相似的办法,显然这种将时间尺度收缩的方式便是其一。

    其实陈频闪也知道,整个宇宙很可能并不只有碳基生命,比如说科幻中的硅基生命或许也的确存在,因此陈频闪在用寻找碳基生命的方式寻找外星人,很可能会和别的生命形态擦肩而过。

    不过他并没有寻找另类生命的打算,因为他可以确信,整个宇宙中碳基生命的占比,至少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这个数据并非夜郎自大,而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推理。

    根据现代科学定义:一段不被环境同化,可自我复制,并主动适应环境的信息,就可以被认为是生命,陈频闪一直是以这个标准去探寻外星的。

    有人总认为宇宙中的生命形态并不限于碳基生命,因此必定会存在其它类型的生命,比如任何一个探究外星人形态的视频,弹幕和评论区中却总是会充斥着一些诸如:“为什么要以人类的标准去寻找外星人,谁规定了外星人必须是碳基?”“我们怎么知道外星人是什么构成的?”“人类别太自大了,宇宙无穷大凭啥人类能定义生命的形态?”等等的反问,特别是许多人就会举最被大众所知的“硅基生命”这个概念。

    其实说到这个概念,就不得不提起著名的“费米悖论”了。

    1950年,北美洲物理学家费米在的一次和人讨论飞碟以及外星人的问题时,曾经发出了一句疑问:“那些外星人,它们究竟在哪?”

    这一声疑问,放在普通人的身上只是一句对未知的好奇与对浩瀚宇宙的畅想,可是在这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脑海中,却呈现出了一种细思极恐的现实。

    放眼整座宇宙的数据,人类可观测的宇宙范围为127亿光年,宇宙的年龄则为136.2(误差1.2)亿年,整个宇宙有千亿级个以上个外河系,而银河系只是芸芸众生的其一,就好像一座沙滩上的一粒沙子,甚至还有不如。

    在如此规模的宏观尺度以及时间长河中,为什么我们人类没有发现其它的外星生命?

    这个问题或许有些笼统,于是科学家经过研究,决定将问题进行更为精致的细化——首先,考虑了光速的不可突破性,而距离银河系最近的河系也有300万光年,因此并不考虑外河系生命的存在。

    其次,有人总认为宇宙中的生命形态并不限于碳基生命,因此其它类型的生命或许存在,只是人类意识不到罢了,特别是许多人就会例句最被大众所知的“硅基生命”这个例子。

    可是,根据生命至少是一个复杂的并与周围环境进行选择性物质交换的个体来看,并且整个宇宙并不存在基本物理之外的环境,也就是说整个宇宙的基本法则统一,都是由四大基本力,以及原子、质子、电子等等物质构成,元素周期表也排列相同,那么能诞生生命的元素,也就只有最为稳定的碳元素了。

    碳元素拥有最外层4电子的结构,就相当于有四只手,每一只手都可以抓住一个其他原子,甚至可以和其他碳原子手拉手,形成4个稳定的共价键,这已经是元素形成化学键的数量极限。

    而硅元素也的确是除了碳元素外,整个宇宙最容易诞生生命的,可是硅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比碳原子多了一层,电磁力较弱,在生命诞生的竞争力层面,根本不如碳基生命。

    碳元素就像一个交际花,可以吸引各种不同的原子来和它结合,和其他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几乎是无限的。

    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宇宙中的确有除人类外的其它生命,那么它们百分之九十是碳基,百分之九是硅基,剩余百分之一才是其它形态的生命。

    于是,将这个宇宙生命的问题压缩到银河系内和碳基的尺度之后,我们会得到这样一个数据——银河系年龄在125亿岁左右,厚度两千光年,直径16万光年,内部有大约1000亿颗类似太阳般的恒星,行星更是不计其数。

    如果说人类的出现是一个宇宙中的奇迹,那么这个奇迹的数据就算再小,放在银河系这个尺度的星体中之后,它也会出奇的大。

    根据目前掌握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宇宙学以及社会学知识,科学家们认为,以人类科技的发展速度,假如有一个外星文明只比地球发展早了一万年,那么现在它的踪迹也早就应该布满银河系,现如今的银河系,其实早就应该充满了四处殖民的星际文明才对。

    可事实是,如今地球上除了一些传言外,人类找不到任何外星人存在的有力证据,就连射电望远镜里也找不见丝毫外星飞船或外星工程的身影……

    于是,这就回到了之前费米的那句疑问,那些外星人它们究竟在哪儿?这个疑问,就成了经典的《费米悖论》,被科学界至今津津乐道。

    陈频闪回忆着关于费米悖论的解释,如果说可以确定整个宇宙中的文明至少大半是碳基生命的形态后,于是为了回答费米悖论的问题,就有一名叫做罗宾·汉森的经济学家引申出了所谓的《大过滤器理论》。

    因为宇宙中的智能生命非常罕见且珍贵,它们必须经历许多挑战和危机,才能达到或超越我们目前的水平。

    如果将生命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九个阶段,从适宜的恒星系统、可自我复制的分子、多细胞生命,到使用工具的智慧生物,再到星际殖民,这些阶段中至少有一个是几乎不可能的,或者说是一个大过滤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