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良善之家-《鱼乐大唐》


    第(2/3)页

    李渊没有多问粮价之事,他相信朝廷诏令,加上东宫和秦王府的面子,此事定能迎刃而解。

    “子聪啊,火炕改灶之法,你从何处寻得?”李渊对此颇为好奇。

    “回陛下,此乃城南樊川一个农家少年想法的法子。”

    “哦?”

    “臣专程去过,那少年年方十三,但聪慧过人,奇思妙想。

    而且忠厚善良,分文不取便将此法分享与乡邻,使得其所在村落无一人冻死,乃长安周遭所罕有。

    臣与阎立德闻讯查访,少年又主动献其法于朝廷。”

    陈叔达想了想,没有提及豆腐、豆芽之事,续道:“臣以为,此法利国利民,少年郎乃仁善有功之举,朝廷当予以旌表。”

    “嗯!”

    李渊点点头,起身走到书案旁,大笔挥毫,几个字跃然纸上。

    ……

    良善之家。

    当长安县令敲锣打鼓送来匾额时,陈鱼没有格外兴奋,甚至有些失望。

    这就是朝廷所谓的旌表?

    还以为会是些许金钱赏赐,或者给个末品的官爵呢?

    哪曾想是一块匾额,徒有虚名,有毛线用啊?一点都不实际。

    李渊抠门!

    给他儿子李世民一赏赐就是六千斤黄金,哪怕给自己六十两也行啊!

    只要不眼瞎,他应该知道火炕的价值和意义。

    可是……

    陈鱼想了很久才明白,火炕有效不假,但也许在皇帝和官府眼中,自己不过一个工匠而已。

    士农工商,工匠是地位卑微之人,不受重视。

    这大概就是华夏自古,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原因吧!

    借着无偿为乡邻垒炕之事,给个“良善之家”的称号,在朝廷看来已经算是奖励,还想奢望什么?

    更何况这四个字是——皇帝御笔。

    至少在长安县令看来,这是了不得的荣耀。

    可以成为他这个县令治理地方有方的政绩,是可以记录入县志,广为传颂,光耀后世的大事。

    如果皇帝御笔钦赐几个字给他,那必然是要感恩戴德,肝脑涂地以报君恩的。

    陈鱼不由暗自感慨,封建时代,皇家收买人心的方式也忒廉价了。

    几个不算雄浑,亦算不上飘逸,更非名家之手的毛笔字,就让能让人激动到做牛做马,结草衔环以报。

    唉!

    只能说,古今观念差别很大。

    陈鱼不甚在意,但居安里乡亲们羡慕不已,皇家御笔的匾额,光耀门楣,简直是无上荣耀。

    男人们外出,女人们回娘家,都会大肆渲染一番,那激动情形好似被旌表的是他们自己一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