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2章 就这?(5k)-《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2/3)页

    同志们寻思,再远能有多远?

    反正只要不是弹道导弹,顶天200公里了吧,再远没有任何意义。

    结果一来就听见这么个大活儿,800~1500,有点出乎意料。

    “800?”齐总没忍住,这可叫我怎么制导哟~~~~~~

    空装局的同志点点头:“对,就是800。”先取个下限吧。

    高振东点点头,他理解这个数字的冲击力的确是比较大:“嗯,下限800,再往上,就看设计水平了,总之,这个导弹的弹长最好控制在6米出头,直径不超过520毫米,重量不超1.5吨。”

    这些数字都是有讲究的,很科学。

    6米出头,是隐形轰炸机弹仓可能的最大长度,同时也是潜艇发射管的限制长度,还是在建的最新型驱逐舰的垂发限制长度,不过垂发这个倒是还有些富余。

    520毫米,是在尽可能大直径的前提下,不超533mm鱼雷管的直径。

    而1.5吨,则是保证图-16系列在当前状态下,以常见任务挂载,至少能挂2枚。

    非常科学,一点儿毛病没有。

    但是这话在同志们耳朵里,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科学个屁,这么小的弹,你告诉我能飞800公里开外?

    要知道他们的反舰导弹,比这个尺寸没短多少,直径大概2/3,重量大概是一半上下,也就撑死了能飞120~150公里。

    就连对高振东总体情况最清楚的委总工,都在心里犯嘀咕。他知道高振东在固体推进剂方面非常有建树,但是这个已经有点反科学了。就算是换GAP推进剂这种可以形容为价比黄金的东西,撑死200到头了。

    “振东同志,这个尺寸,想要实现这个射程,是不是有些困难?我们是不是放宽一点?”总工问道。

    “是啊,这的确有难度,我们其实也不一定非要要求图-16系列能挂2颗,挂一颗也行的。”空装局的同志倒是一听那个重量就知道为什么被限制在1.5吨。

    高振东摇摇头,大致把这个尺寸重量的限制原因说了一下。

    同志们听了都惊呆了,振东同志这是在下一盘大棋啊!

    从他的话里就能听出来,这东西他不但想在现有轰炸机上发射,而且还想从潜艇、军舰上发射,这个野心不可谓不大。

    总工是喜忧参半,喜的自然是高振东的这个想法,如果真能实现,倒是不失为一种海空通用的打击手段,甚至对于周边宵小,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中近程弹道导弹的作用。

    这也是振东同志的风格,总是想尽可能兼顾多方使用。

    至于担忧的,就是担心这个要求太高,实在是难以实现,虽然知道高振东既然这么说,就必定有一定的把握和思路,可是再怎么有准备,也得讲究科学的。

    这个尺寸,不只是能不能飞那么远,而且还有制导同样是个大问题。

    弹道导弹能飞数千上万公里还能有300米左右的精度,那是靠着一套复杂的制导系统实现的,价格高昂不说,体积重量也很大,在某种角度来说,大就是美这话一点儿没错。

    然而想在这个一吨半的导弹里塞下既能飞800公里以上的燃料和发动机,又要装下这么复杂的一套制导系统,这事儿怎么想怎么不科学,这都还没把价格什么的考虑进去。

    “真能实现?”空装局的同志心思就简单得多,这可是你说的啊,一口唾沫一个钉,你敢说我就敢信。

    高振东点点头:“真能。”

    那没事儿了,空装局的同志喜笑颜开,要说对高振东最有信心的,还是他们。

    “难道有新型推进剂?”委总工问道,这是最有可能的情况。

    高振东笑着摇摇头,您这就过分了,GAP这东西就算是在自己穿越的时候,也是顶级货,更新的没有了。别说GAP,就连现在在比较高级的战术导弹里大量使用的HTPB,现在能整利索的都还没几家呢。

    “那是走高抛弹道?”这也是一种办法,只是这种办法的话,生存率可就成问题。

    高振东摇摇头:“不是,这个弹的弹道高度,被限制在低空乃至超低空,这也是它赖以突防的本事。”

    战斧这类巡航导弹在出现的初期,是非常难以解决的目标,低、慢、小,特别是低这一件,就能让全世界99%以上国家的防空系统无能为力,关键就在于这货飞得低但是还打得准。

    要不然我们在20世纪末,也不会专门练新三打三防了。

    这就不好办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到底是个什么先进技术?”总工这话,也是所有同志的心声。
    第(2/3)页